迎民族盛会 庆70华诞|河南摔跤瞄准一等奖

摔跤队员在进行搏克(蒙古族式摔跤)训练。河南日报记者 邓放摄

□河南日报记者 黄晖

“六种民族式摔跤,我们全都参加。”8月27日,河南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摔跤馆,几十名运动员在垫子上活动、对练,主教练张会超在场边告诉前来“探营”的记者。

张会超,河南摔跤名教头,率队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式摔跤比赛中斩获11枚金牌,即将出战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河南摔跤手就由他调教。此外,由于参加押加比赛的队员多来自摔跤和举重项目,所以河南押加队也由他“一肩挑”了。

民族式摔跤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从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开始就是竞赛项目。66年之后,如今的民族式摔跤比赛已经包括了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个跤种。虽然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摔”法,但在出身摔跤世家、结缘摔跤40多年的张会超看来,都是对力量、耐力、勇气、智慧的全身心锻炼,可以说是相通的。

身披河南队战袍参加民族式摔跤比赛的是十几名回族和蒙古族队员,主要选拔自中国式摔跤队。“我没法儿跟你具体说队伍啥时候成立的,因为我们长年训练,练力量、练技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年年如此。”不过说到参赛目标,张会超说得清清楚楚:瞄准一等奖!

“河南队可是拿过一等奖的队伍。”张会超告诉记者。不过他同时也表示,“我们全力备战、做到最好,但赛场情况复杂、无法预料,我们队员又都还很年轻”。

与摔跤队一起备战的还有河南押加队。押加就是趴着拔河,两名比赛者分别趴在场地两端,脖子上套上同一根长绸布,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爬,拉过指定区域者即为胜出。押加在藏族地区最为流行,因此也叫“藏式拔河”。客观地说,相较于开展广泛、群众基础深厚的摔跤,河南在押加项目上无疑有点“生”。

不过,队员们跃跃欲试、积极训练的态度令张会超点赞不绝:“我们还没开始集结,就有队员自己查找比赛资料和视频、买来器材开始练了。每个队员都有很强的荣誉感,想在这次民族团结的盛会上为河南闪光。”

张会超介绍,押加队6名队员基本来自摔跤和举重队,所以在力量方面都没有问题,主要是押加专项技巧稍差,所以现阶段的训练重点是磨练技术。

和摔跤队一样,押加队的队员们也非常年轻。对于回族队员李卫航来说,大赛不仅丰富了个人的参赛履历,还意味着另一个人生的重要节点——他即将在比赛期间度过18岁生日。“那比赛就相当于你的‘成人礼’了!”一位记者打趣道。

李卫航腼腆地点着头,同时说出了自己的参赛感言:“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比赛,我会努力训练,为民族团结出力,为盛会增光。”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