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接受琼海采访
2020年11月7日至24日,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以下简称“大凉山戏剧节”)在四川凉山举行。本届大凉山戏剧节的主题是“回归与凝视”,践行“戏剧即生活”的理念,倡导戏剧创作社会化和戏剧欣赏大众化。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演员濮存昕在琼海接受羊城晚报等媒体采访。
发现买票看戏的人多了
作为大梁山戏剧节的主要赞助商之一,濮存昕说,她刚来大梁山的时候,正在做公益活动。后来,她受到戏剧节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李婷的邀请。“她说要在梁山办戏剧节,我当时有点惊讶。”。去西昌考察的时候,濮存昕发现大梁山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当地人能歌善舞,也有自己的凉山交响乐团:“这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国际戏剧创作者来说非常有魅力和吸引力。”
濮存昕发现,西昌具备现代化的基本硬件条件,如剧院、广场等各种规格的艺术场馆,凉山吕雯集团也具备大型活动的接待能力。“观众看到了更多植根于大城市的戏剧节,‘求创新’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必然心理。”终于,这部远离中国大城市的“戏剧香格里拉”逐渐成型。濮存昕介绍:“从去年开始,戏剧节的主要创作团队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每年沉淀积累,精心挑选剧目,润色,终于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呈现出来。”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戏剧节与去年举办的第一届戏剧节相比,不幸缺少了一些外国剧目。濮存昕坦言,戏剧节如期举行并不容易。目前剧院按75%的装载量售票。但是大家惊讶的发现,来梁山追剧的年轻艺人和买票看剧的本地人更多了。“买票是一种文化消费习惯,可以让戏剧节的运营进入良性循环”。濮存昕认为,戏剧来到大梁山,可能不会像直播、电商帮助农民那样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但文化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地区要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国际戏剧节是进行这种交流的好形式。”
作品:首映心态,重演《洋麻将》
本届戏剧节的戏剧表演部分有50多部戏剧作品和300多场演出,分别在“金木水火”五大空间上演。17日、18日,濮存昕在本次戏剧节上表演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名剧《洋麻将》。濮存昕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我玩过很多次,但这次是从北京出来上梁山的。我是抱着首映心态来的。”
美国作家唐纳德科恩(Donald Copen)的名作《洋麻将》讲述了两个孤独的老人经历了生活的艰辛,被社会和家人抛弃,在养老院打牌解闷的故事,揭示了功利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1985年,导演夏纯将《洋麻将》搬上了北京人艺的舞台,演员有于是之和朱琳。2014年开始,这部作品由唐烨执导,濮存昕、巩主演。
这出戏只有两个演员支撑观众,台词很密集。因此,尽管该剧在今年8月刚刚重播,但到达梁山后,濮存昕开始与对手演员巩和导演唐烨一起看剧本。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马丁“品牌不好”角色的濮存昕,全身心地投入到“拄着两根拐杖,砸着一张桌子”的创作中。
“只有两个演员,他们的旅行比较简单。也是代表北京艺术水平的表演典范,促成了这次梁山之行。”该剧导演唐烨在《洋麻将》创作分享会上透露,“由于剧院硬件设施不同,该剧将会有不同于以往演出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