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9月3日—4日,“网聚美好安徽见证五大发展”北线采访团记者走进蚌埠,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表演中体验古老文化的魅力,在世界最薄0.12mm柔性触控玻璃前惊叹蚌埠的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在“湖上生明月”古民居博览园领略古民居建筑焕发的新生机……
蚌埠,是一座非遗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亦是一片创新高地,记者们在此感受古与今的碰撞与交织,沉醉于蚌埠的非凡魅力。
点赞“昨天”:非遗是有起点的但不能让它有终点
花鼓灯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淮河流域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杂技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
在蚌埠冯嘴村,采访团记者们有幸欣赏了一出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派”花鼓灯传承人金明指挥下的花鼓灯表演。鲜艳的演出服、欢快的舞姿、热闹的配乐,表演队以及儿童团用几近完美的演出,让采访团数十位记者,真实领略到了花鼓灯精彩绝伦的艺术魅力。
走进“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村,有记者在看完表演之后有感而发:“花鼓灯表演十分具有现场感染力,那欢快的氛围和节奏能触及人心。我特别钦佩金明老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选择回到村里扎根,就是为了将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蚌埠地处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和传承了很多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给予了蚌埠人更多展现珠城美丽的方式,突显出蚌埠人的自信。
据了解,目前蚌埠市的非遗项目国家级有3项,分别是花鼓灯、五河民歌和泗州戏,省级13项,市级35项,县级达到232项;有非遗传承人国家级3人,省级29人,市级115人,还有2个民俗博物馆,6个非遗传习基地(所) 3个民间文化之乡。
近年来,蚌埠在构建非遗保护设施体系中,传承人发挥各自优势,建设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非遗专题展示馆、传习所(基地)、传承点,为传承非遗项目、传播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把蚌埠历史记忆做成了现代的区域文化名片。
点赞“今天”:震惊世界的最薄玻璃就在蚌埠
世界上最薄的玻璃长啥样?0.12毫米,与一张A4打印纸的厚度几乎相同。
2018年4月,历经2年时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利用自主核心技术和成套装备,成功拉引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这次0.12毫米玻璃的问世,打破了该院2016年创造的0.15毫米国内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极限,又一次刷新了中国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的生产纪录,再次填补国内空白。
据测算,该产品的问世每年可为我国电子信息显示产业降低成本约120亿元,为国家节约外汇约20亿美元。此外,还能助力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腾飞,使人民大众直接受惠于民族产业的崛起。
“我第一次见到这么薄的玻璃,感觉非常神奇。”中国网记者王梦如点赞蚌埠的科技创新能力。“蚌埠玻璃屡次刷新世界纪录可谓是国家的骄傲,蚌埠玻璃好样的!”
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占据全球一半市场的高纯氧化锆系列产品,占据全球四分之一市场的维生素系列产品……作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城市,这几年蚌埠正在经历着产业的新生。在硅基、生物基产业遍地开花、节节攀升的背景下,“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崭新名片,一座蓬勃新城正迈开步伐,加速奔跑。
点赞“明天”:“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即将掀起盖头惊艳世人
蚌埠市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是一个抢救保护的散落古民居、并将其集中重建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采访团记者们探访此处,发现这里不仅艺术氛围浓厚,格调优雅,还能看到许多名人如成龙、徐锦江等的收藏品。
“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位于蚌埠市龙子湖西南岸,规划范围5000亩,计划总投资68亿元。2012年11月正式开工兴建,计划于2021年建成。项目建成后,将是国内规模最大、建筑类型最多、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完善的古民居博览园。博览园里450栋古民居来自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八省,五年多来,100多名工匠精雕细刻,450栋已全部修复完成。“
2018年,成龙将其收藏的4幢徽派民居捐献给了“湖上升明月”。园区和成龙国际集团首个合作项目“成龙环保艺术展示馆”已建成。今年5月24日, “杨丽萍艺术岛”暨白族民居园筹建启动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十余栋清中晚期白族民居通过修复将得以“复活”。
现场记者感叹:“‘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给我惊艳的感觉。这里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给人一种古与今碰撞之感,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听说园区全部建好开园,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乘船游玩看到小桥流水的江南景象,令人非常期待!”(中江网记者芦艳摄影报道)